我们终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
✦✦✦
第 四 十 六篇
你好,我是宋超。
调整三天时差后,终于可以清醒记录下最近的思考:
五一假期我去了趟英国,收获不少。
准备开个直播,好好聊聊。
这篇文字,先和你简略进行一下汇报。
相机里的牛津大学校园
行程
这趟行程共计 8 天,算上往返航班共计 10 天。
沿途城市:伦敦(2 天)—约克(1 天)—爱丁堡(2 天)—伦敦(1 天)-剑桥(1 天)-牛津(1 天)。
盘点下各城市的记忆点:
(PS:我爱人设计的这条线路非常值得推荐,不愧是当年中山大学旅游协会会长。)
创业 8 年以来第一次陪着妻子女儿共同出境游,着实是一趟非常难得的全家体验。
08年成为热刺球迷,16年后终到现场看球
也许因为自己本身从事青年发展行业,10 天行程中tiktok盒子,最后两天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,收获最大。
周日我也会开一场直播,记得预约,我在直播间和你分享。
▼
作业
出发之前,团队嘱咐我:在旅途中多拍一些感悟,你的视频号停更很久了。
言外之意:平时你工作忙没法拍摄短视频,去旅游总有时间了吧。
于是这趟旅程也就带上了工作任务:过程中腾出时间、想选题、抓拍摄。
英国雨天多影响户外拍摄,一度还不小心把设备摔坏,诸多波折。
不过最后,还是给团队交上了一份作业。
此行最大的收获,可能就是这张图:
(5 月份会逐渐把这些内容发出来)
很大收获在于:
1. 带上输出内容的任务,反而会让从走马观花的旅行,变得收获满满。
输出倒逼输入,表达促动思考。
2. 很多话题不见得要在旅行中才能思考,然而在旅行中的思考会变得更深度。
跳出原有环境tiktok专线tiktok专线,人会看得更清楚。
3. 切换场景、走在路上,对自己有新的觉察和看见,一成不变的环境做不到这一点。
你本看不见自己tiktok节点,撞到外物才见自己。
手机拍摄的伦敦大本钟
感悟
回国路上总结的时候,写了 8 条最深的感触。明天直播间,好好聊聊这八条。
以下,算是直播间的内容预告吧:
1. 亲身体验才能“袪魅”,你所憧憬的,往往是你匮乏的。
这一条是在置身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感受到的:大部分人向往所谓名校和头衔,在脑海中制造了很多画面。但也许只是在回应自己内在的匮乏感。
我们常常总觉得“生活在别处”,但真正应该做的是活在当下。
2. 张雪峰老师挺负责任的,但我依然坚定反对他。
在剑桥和爱人聊了很久关于张雪峰老师的话题,关于他对于考研的倡导和专业选择的建议。我发现他真的是很负责任地给学生提供务实的建议,但他也只是代表一种看待人生和选择人生的思路。
其实谁是对错不重要,真正可怕的是:青年人听不到更多的声音和更多可能性。
相机里傍晚的伦敦塔桥
3. 有人一直憧憬考上好大学,有人直接给自己创造一所大学。
在剑桥我想起了曾经一位本科师弟,由于想研究欧洲哲学和西方古典,所以他直接给自己打造了一份欧洲大学的网课课表,甚至把作息时间都调整成欧洲时间。他在国内,把自己活成了牛津剑桥的学生。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叫「主动积极」。
很多人在抱怨环境,但有的人直接创造环境。
4. 解锁大学的正确姿势:同样适用于解锁人生。
在国外聊起大学应该怎么读,我自己重新整理一番思考,发现还是读书、阅人、游历、实践,是最重要的。大学也许是人生试错成本最低的一个阶段tiktok节点,同时也是拓宽体验边界最好的时期。
读书、阅人、游历、实践:多数人在大学期间不这么做,在毕业后的人生也不这么做。
相机里的伦敦塔
5. 「人生设计」是大学最应该读的一门课。
这 10 年来看到的青年最显著问题,便是迷茫。这个时代变化巨大、难以预期,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在寻求“正确答案”,希望知道哪个行业更靠谱、哪个工作更有前途。
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、却企图找到适配的工作:于是就进入集体的迷茫和患得患失。
6. 人文精神与无用之学:10 年后我们可能会后悔莫及。
这几年最受欢迎的当然是 AI 和硬核科技:在大环境趋势下,人文学科更显得用处不大。沦为“无用之学”的文史哲,在就业导向下被鄙视,在 AI 科技浪潮下被冷落。
然而 AI 发展迅速下,科技带来的伦理拷问与人类自我认知的困惑,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到来。
可我们对此几乎毫无准备,人们正在集体狂欢地奔向悬崖边上。
约克城的一个小广场
7. 大学何以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
牛津大学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,这所历时 1000 年的大学,从建校之初的使命到现在,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不论西方还是东方,大学从最早建设人类精神世界的使命,早已沦为以就业科研为核心的社会性机构。
那谁来支持我们探索人生意义?不是大学,也不是企业。
人们在流离失所中,四处徘徊找不到归处。
8. 忆西南联大:个体在所处的时代如何找到意义与价值
四月清明节,我和人生学校同学去了一趟西南联大博物馆,见证了 100 年前的青年先辈们在家国使命下的勇敢和坚定。回看自己,我们在国泰民安的当代,却反而更加找不到自身价值感。
在这个时代,我们可以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?大谈搞钱、流量与变现的当今,聊这个话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。
但它却是人之为人,最本质也最重要的命题。
相机里的伦敦眼
最后
归来的路上,女儿说:还是觉得中国好。
的确,出国很容易让人拥有更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感。
目睹国外的一切,才更知道:
我过往所思考、经历和感受过的一切,都刻写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语言。
了解 “我” 最好的方式,是看见 “非我”。
然而,关于「我们还能为这个国家多做点什么」,不知还有多少人思考这一问题。
它很重要;
它很紧迫。
直播间见。
回家:飞机抵达广州的瞬间
- 完-
我是宋超